Cloud Native Data Center Networking (O'Reilly 2019)

关于本文

本文是读 Cloud Native Data Center Networking ( O’Reilly, 2019)时的所做的一些笔记。这本书理论和实践兼备,是现代数据中心网络、云 原生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和 BGP 的很好入门参考。

作者 Dinesh G. Dutt 是一家网络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在网络行业有 20 多年工作经验,曾 是 Cisco Fellow,是 TRILL、VxLAN 等协议的合作者(co-author)之一。

  • 1 传统网络架构面临瓶颈
    • 1.1 “应用-网络”架构演进
    • 1.2 21 世纪以来的网络设计
      • 桥接(Bridging)的魅力
    • 1.3 接入-汇聚-核心网络架构存在的问题
      • 不可扩展性(Unscalability)
      • 故障域(Failure Domain)
      • 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
      • 欠灵活性(Inflexibility)
      • 欠敏捷性(Lack of Agility)
    • 1.4 The Stories Not Told
  • 2 CLOS:新一代网络架构
    • 2.1 Introducing the Clos Topology
    • 2.2 深入理解 Clos 架构
    • 2.3 扩展 Close 拓扑(Scaling the Clos Topology)
    • 2.4 对比两种 Three-Tier Models
    • 2.5 Clos 拓扑带来的其他变化
      • 重新思考 Failures and Troubleshooting
      • Inventory Management 更简单
    • 2.6 Some Best Practices for a Clos Network
      • Use of Multiple Links Between Switches
      • Use of Spines as Only a Connector
      • Use of Chassis as a Spine Switch
    • 2.7 服务器接入模型(Host Attach Models)
  • 3 Network Disaggregation(网络分解)
    • 3.1 什么是 Network Disaggregation?
    • 3.2 为什么 Network Disaggregation 很重要?
    • 3.3 哪些方面使得 Network Disaggregation 如今成为可能?
    • 3.4 Difference in Network Operations with Disaggregation
    • 3.5 Open Network Installer Environment
    • 3.6 The Players in Network Disaggregation: Hardware
      • Packet-Switching Silicon
  • 4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oices
  • 5 Routing Protocol Choices

1 传统网络架构面临瓶颈

分布式应用(distributed application)正在与 网络 (network)共舞,而且 前者是主角。

分布式应用突然变换了舞步,现代数据中心的故事也由此开始。理解这种转变对网络从业人员至关重要,否则只会不断被一些新名词带着走。

本章回答以下问题:

  1. 新一代应用(new applications)有哪些特征?
  2. 什么是接入-汇聚-核心(access-aggregation-core)网络?
  3. 接入-汇聚-核心网络架构在哪些方面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应用的需求?

1.1 “应用-网络”架构演进

Fig 1-1. The evolution of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应用架构演进:

  1. 单体应用

    • 通常部署在 mainframe 上。
    • 特定的厂商提供网络方案, 协议是私有的 (不是 TCP/IP 协议)。
    • 以今天的眼光看,应用所需的带宽极小。
  2. 客户端-服务器应用

    • 工作站和 PC 时代。
    • LAN 开始兴起。 充斥着各种 L2、L3 和更上层协议
      • 以太网、Token Ring、FDDI 等是比较流行的互连方式。带宽上限 100Mbps。
      • TCP/IP 体系开始发展 ,但还没用成为主流。
  3. Web 应用

    • 以太网和 TCP/IP 一统互联网,其他绝大部分协议成为历史。
    • 计算和网络虚拟化: 虚拟机时代
  4. 微服务(分布式应用)

    • 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例如 MapReduce),使数据中心网络的带宽瓶颈 从南北向变成东西向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 容器时代

1.2 21 世纪以来的网络设计

Fig 1-2. Access-aggregation-c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图 1-2 是在上世纪末开始占据统治地位的网络架构:接入-汇聚-核心三级网络架构。

图中 没有画出汇聚和核心之间的连接 ,是因为这些连接 因方案和厂商而异 ,而且 不影响接下来的讨论。

桥接(Bridging)的魅力

这种网络架构 重度依赖交换 (或称桥接,bridging),而在同时期,互联网(the internet)真正快速发展成型。

既然支撑互联网的是 IP 路由(IP routing)技术,为什么数据中心网络没有选择路 由(routing),而是选择的交换(bridging)呢?三方面原因:

  1. 交换芯片的出现(silicon switched packet forwarding)

    • 做数据转发的芯片原先主要用在 网卡 ,现在用于功能更强大的 交换设备
    • 这种设备显然要求芯片具备 更高密度的接口 ,而这样的芯片在当时 只支持交换 (bridging),不支持路由(routing)。
  2. 厂商特定的软件栈(proprietary network software stacks)在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所处的时代,TCP/IP 只是众多协议种的一种,并没有今天所处的统治地位。
    • 但各家的协议有一个共同点: 二层协议是一样的,都是走交换 (bridging)。因 此 汇聚层以下走交换 就是顺理成章也是唯一的选择。
    • 接入-汇聚-核心成为了一种 通用的网络架构
      • 汇聚以下走交换(bridging),不区分厂商
      • 汇聚以上走各家的三层协议
      • 这样就避免了为每家厂商的设备单独搭建一张网络。
  3. 交换网络所宣称的 零配置 (zero configuration of bridging)

    • 路由网络很难配置,甚至对某些厂商的设备来说,直到今天仍然如此。需要很多显式 配置。
    • 相比交换,路由的延迟更大,更消耗 CPU 资源。
    • 交换网络是自学习的(self-learning),也是所谓的“零配置”(zero configurations)。

构建和扩展的桥接网络

厂商设备无关、高性能芯片加上零配置,使得桥接网络在那个年代取得很大成功。但这种网 络也存在一些 限制

  1. 广播风暴和 STP:这是自学习的机制决定的,

    • MAC 头中没有 TTL 字段,因此一旦形成环路就无法停下来。
    • STP(生成树协议):避免交换网络出现环路,非常复杂,因此很难做到没有 bug。
  2. 泛洪成本

    • 大的交换网络的泛洪
    • 缓解:划分 VLAN,使得泛洪域限制到 VLAN 内。
  3. 网关高可用

    • 网关 配置在 汇聚交换机
    • 为保证高可用,一组汇聚配置同一个网关;一台挂掉后自动切换到另一台。需要协议 支持,这种协议称为 第一跳路由协议 (First Hop Routing Protocol, FHRP )。

    FHRP 原理:几台路由器之间互相检测状态,确保永远有且只有一台在应答对网关的 ARP 请求。

    FHRP 协议举例:

    • HSRP(Hot Standby Routing Protocol):思科的私有协议。
    • VRRP (Virtual Router Rundundency Protocol):目前用的最多的协议。

1.3 接入-汇聚-核心网络架构存在的问题

  • 广播风暴 是所有在那个年代运维过这种网络的网工们的噩梦 —— 即便已经开启了 STP。
  • 应用(applications)变了 —— 服务器之间的东西向流量开始成为瓶颈,而这种网络架构主要面向的是“客 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南北向流量时代。
  • 应用的规模 显著变大,在故障、复杂性和敏捷度方面对网络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需求。

现有网络架构无法解决以上问题。

不可扩展性(Unscalability)

  • 泛洪

    自学习机制是 “flood-and-learn”,因此泛洪是不可避免的。当网络规模非常大时 (例如大规模虚拟机场景),定期地会有上百万的泛洪包,终端计算节点不堪重负。

  • VLAN 限制

    VLAn 总共 4096 个,无法满足云计算时代的多租户需求。

  • 汇聚应答 ARP 的负担

    汇聚负责应答 ARP。ARP 数量可能非常多,导致汇聚交换机 CPU 飙升。

  • 交换机水平扩展性和 STP 限制

    理论上,增加汇聚交换机数量似乎就能增加东西向带宽。但是, STP 不支持两个以上 的交换机 场景,否则后果无法预测。因此汇聚交换机就固定在了两个,无法扩展。

复杂性(Complexity)

交换网络需要运行大量不同类型的协议,例如:

  1. STP
  2. FHRP
  3. 链路检测协议
  4. 厂商特定的协议,例如 VLAN Trunking Protocol(VTP)

显著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

STP 使得网络只能用到一半的链路带宽。

故障域(Failure Domain)

  • 一条链路挂掉,可用带宽减半。
  • 一台汇聚挂掉,整个网络的带宽减半;而且此时所有流量都会打到同组的另一台汇聚,很 容易导致这一台也扛不住,即发生级联故障。
  • 级联故障的另一种场景:广播风暴,整个系统全挂。

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

STP 的行为无法预测。一些常规故障或设备维护都可能导致 STP 故障。

欠灵活性(Inflexibility)

VLAN 在汇聚交换机终结,即在交换(bridging)和路由(routing)的边界终结。

网工无法灵活地将任意可用接口分配给用 户的VLAN(需要端到端的链路都有可用接口才行)。

欠敏捷性(Lack of Agility)

云计算场景下,需要非常快速的网络资源交付。

VLAN 需要整条链路端到端的配置和感知,而且配置会引起控制平面的 STP 等协议震荡(收 敛),容易引起网络故障。因此添加或删除 VLAN 都需要天级别的时间。

1.4 The Stories Not Told

一些对这种网络方案的改进尝试:TRILL 和 MLAG。

经过时间沉淀, 其他各种上层协议(L3+)已经退潮,IP 协议成为唯一主流 。是时候从网络需求出发,设计一种新的架构了。

1.5 小结

本章我们看到了 应用架构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是如何驱动 网络架构 演进的。

2 CLOS:新一代网络架构

Form is destiny — in networking even more than in life. The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everything that follows.

形式决定结果 —— 在网络世界尤其如此。 网络结构 为后面的所有东西 奠定了基础,正如树根与树干、树冠的关系一样。 新一代的结构就是 :CLOS 拓扑。

云原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先行者们希望打造一种具备大规模扩展性的东西。 CLOS 拓扑就像红杉树,用一种类似 分形 的模型(fractal model)实现了 水平扩展 (scale out)。

本书主要内容就是 CLOS 拓扑中的网络设计。CLOS 拓扑及其特性, 是每一位网络工程师和网络架构师的必修课。

2.1 Introducing the Clos Topology

Fig 2-1. Illustration of a common Clos topology

Spine 和 Leaf 可以是同一种交换机,这虽然不是强制要求,但 同构设备 的使用会 给这种架构带来明显收益。

Spine-Leaf 架构的容量(capacity)很高,因为

  1. 任何两台服务器之间都有多条可达路径。
  2. 添加 Spine 节点可以直接扩展 Leaf 之间的可用带宽。

Spine 交换机只有一个目的:连接所有的 Leaf 节点。

  • 服务器不会直连到 Spine。
  • Spine 也不承担其他的功能。因此 Spine 与三级架构中的汇聚交换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总结起来就是,Spine-Leaf 架构中,所有功能都下放到了边缘节点(Leaf 和服务器),中心节点(Spine)只提供连接功能。

水平扩展(scale-out)和垂直扩展(scale-in):

  1. Spine-Leaf 架构可以实现良好的水平扩展(scale-out):

    • 添加 Leaf 和服务器节点:扩展系统容量。
    • 增加 Spine 节点:扩展互连带宽。
  2. Access-Aggregation-Core 架构扩展容量的方式:只能替换成性能更强的设备,称为垂直扩展(scale-in)。

2.2 深入理解 Clos 架构

使用同构设备

CLOS 架构的一个好处是: 只用一种设备就能构建出超大型网络 (build very large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using simple fixed-form-factor switches)。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思考网络故障、管理网络设备,以及设计和管理网络的方式。

使用路由作为基本互连模型

接入-汇聚-核心三级网络架构的一个固有限制是:只能支持两台汇聚交换机。 那 CLOS 架构是如何支持多台 Spine 的呢?答案是:CLOS 中不再使用 STP,交换机之间的 互连不再走桥接(bridging),而是走路由(routing)。

但并不是说 CLOS 中不再有桥接,只不过转发已经限制到了边缘节点,即 Leaf 交换机和服务器之间。

  • 同一个机柜内,同网段之间:走桥接(bridging)。
  • 跨机柜实现 bridging:可以借助 VxLAN。

前面提到,用交换(bridging)做交换机互连的原因之一是: 各厂商有不同的三层协议, 只有二层是相同的,都是以太网 。发展到后来,各种三层协议逐渐淘汰,IP 协议作为唯一 的三层协议一统江湖,因此 用 bridging 方式做交换机互连 已经不是必须的了。

那路由方式(routing)到底是如何支持多台 Spine 的呢?答案:ECMP。

从本质上来说,CLOS 拓扑是用路由(routing)替代了原来的交换(switching),作为最 主要的数据包转发方式(primary packet forwarding model)。

收敛比(Oversubscription)

收敛比:下行带宽 / 上行带宽。

收敛比是 1:1 的网络称为 无阻塞网络 (nonblocking network)。

如果 Spine 和 Leaf 都是 n 端口交换机,那 CLOS 拓扑

  1. 支持的最大服务器数量: n*n/2

    • n=64 时,支持 2048 台服务器
    • n=128 时,支持 8192 台服务器
  2. 所需的交换机数量(假设无阻塞网络): n + n/2

    • n 台 leaf,n/2 台 spine
    • n=64 时,需要 96 台交换机

互连带宽

ISL: inter-switch link。

更大的 Spine-Leaf 互连带宽的好处:

  1. 减少布线成本(cost of cabling)。
  2. 减少 Spine 交换机数量。
  3. 减小运维负担。
  4. 任何一条互连链路被单个大象流打爆的概率更低。

实际中的一些限制

考虑到制冷、机柜尺寸、服务器封装、交换机芯片等方面的原因,以上的理论并不能原封不 动落实到实际的数据中心中。

受电源功率限制,单个机柜一般不超过 20 台服务器。考虑到散热能力,这个限制可能会更 小。

实际中很少需要无阻塞网络,Spine 和 Leaf 也使用不同类似的设备。商业芯片厂商一般会 提供配套的 Spine 和 Leaf 交换芯片 ,例如 Broadcom 的 TridentTomahawk 系列。

更细粒度的故障域

有了多台 Spine 之后,挂掉一台就不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例如,假如有 16 台 Spine, 那平均来说,挂掉一台只会影响 1/16 的流量。而在传统网络中,挂掉一台汇聚会影响 1/2 的流量。

另外,挂掉一条链路(link)时,只影响一台 leaf 到一台 spine 之间的流量,这台 leaf 到其他 spine 的流量是不受影响的。

there are no systemic failures of the style found in access-agg networks due to the use of routing, not bridging, for packet switching.

用路由代替交换,使得 CLOS 架构消除了 系统性故障 (systemic failures)的风险, 而接入-汇聚-核心三级网络架构是无法消除这种风险的(例如,全网广播风暴)。

2.3 扩展 Close 拓扑(Scaling the Clos Topology)

前面看到,128 端口的两级 CLOS 架构最多支持 8192 台服务器。如何设计出能支撑更多服 务器的 CLOS 架构呢?答案是三级(甚至更多级)CLOS 架构。

Fig 2-5. Three-tier Clos topology with four-port switches

上图中有两种三级 CLOS 的设计:

  • 图 b:SuperSpine 和 Spine 是同一台设备,它们之间的互连是在交换芯片完成的。

    • Facebook 带火了这种设计
  • 图 c:三层交换机都是独立设备,Spine 和 Leaf 组成 POD,再和上面的 SuperSpine 互连。

    • Microsoft, AWS 使用这种设计。

三级 CLOS 服务器和交换机数量:

  1. 支撑的最大服务器数量: n*n*n/4

    • n=64 时,支撑 65536 台服务器。
    • n=128 时,支撑 524288 台服务器。
  2. 所需交换机数量: n + n*n

2.4 对比两种 Three-Tier Models

2.5 Clos 拓扑带来的其他变化

重新思考 Failures and Troubleshooting

  • 设备类型更单一,故障类型更明确。
  • 从少数大型设备变成数量较多的小型设备:出故障时直接拉出和替换(swap-out failing switches),而不是现场排障(troubleshooting a failure in a live network)。
  • 以前更看重设备的新功能提供能量,现在更看重遇到故障时网络的弹性(resilience)。

布线

CLOS 架构是富连接(richly connected)或称全连接(full mesh)网络,因此所需的布线 工作量大大增加。

Inventory Management 更简单

设备都是一致的,没有特殊性,管理起来更简单。管理交换机就像管理 Linux 服务器一样。

网络自动化

便于自动化。

2.6 Some Best Practices for a Clos Network

Use of Multiple Links Between Switches

Use of Spines as Only a Connector

Use of Chassis as a Spine Switch

2.7 服务器接入模型(Host Attach Models)

  • 单接入(single-attach)
  • 双接入(dual-attach)

Fig 2-7. Dual-attached host models

2.8 Summary

a primary implication of Clos topology: the rise of network disaggregation.

3 Network Disaggregation(网络分解)

3.1 什么是 Network Disaggregation?

交换机不再是厂商提供的一体机,而是分解为各个软件和硬件部分,每个部分可以独立设计 、采购和升级。

Fig 3-1. High-level components of a network switch

组装一台交换机就像组装一台 PC 机。

3.2 为什么 Network Disaggregation 很重要?

交换机分解 更多的是出于商业或业务考虑,而非技术 (a business model, not a technical issue)。

  • 控制成本。

    后期的运维成本比前期的采购成本高的多。

  • 避免厂商锁定。
  • 功能的标准化。

3.3 哪些方面使得 Network Disaggregation 如今成为可能?

  1. 传统数据中心已经开始拖慢业务发展速度。
  2. CLOS 架构减少了对特定功能的厂商设备的依赖,更多地依赖标准化的设备。
  3. 专门设计和生产交换芯片(称为商用芯片)的出现,这些厂商只设计和生产芯片,不做成品交换机。

3.4 Difference in Network Operations with Disaggregation

3.5 Open Network Installer Environment

Facebook 发起了 Open Compute Project (OCP)。

在裸交换机上安装网络操作系统(NOS):Open Network Installer Environment (ONIE),类似于服务 器领域的 PXE。

为什么没有直接用 PXE?PXE 只支持 x86。ARM 和 PowerPC 用的 u-boot。

3.6 The Players in Network Disaggregation: Hardware

Packet-Switching Silicon

VxLAN 的硬件支持最早出现在商用芯片(merchant silicon),而不是传统交换机厂商的芯片上。

芯片厂商:

  1. Broadcom 是商用芯片领域的拓荒者和领导者,

    • Trident 系列:主要用在 Leaf
    • Tomahawk 系列:主要用在 Spine
    • Jericho 系统:主要用在 edge
  2. Mellanox 是另一个有力竞争者,

    • Spectrum 系列:Leaf 和 Spine 都可以用。
  3. Barefoot 是这个领域的新秀,Cisco 和 Arista 都有基于 barefoot 芯片的交换机。

  4. 其他:Innovium, Marvell

芯片配置:

  • 主流:单芯片 64x100G
  • 顶配:单芯片 128x100G,例如 Tomahawk 3

ODM 厂商

Edgecore, Quanta, Agema, and Celestica, Dell.

4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oices

5 Routing Protocol Cho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