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的奇点效应
北京时间4月10日,全球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图片。该图片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也引起了关于广义相对论中奇点效应的广泛讨论。
北京时间4月11日,人民日报针对社会热点话题“996ICU”发表评论员文章,同期,互联网大佬们争相就该话题发声阐述自己的观点。
996和奇点效应,这2个不同世界的名词,就这样在2019年来了一次不期而遇。
什么是奇点效应?奇点效应是指已知事物在特定条件下 (时间或者空间) 发生本质改变的现象。
什么是996?996指的是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那么,996的奇点效应是什么?会何时发生?
关于第二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28年曾预言: 到2028年,每个人每天只需要工作3小时,就能拥有美好生活。 关于第一个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科技的进步。
笔者不敢乐观预期2028年每人工作3小时就能拥有美好生活,但笔者同样认为,科技是996的奇点效应,技术的进步将成为缓解996痛点的良药之一。
目前产生996问题的原因多样,也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角度,笔者在这里将聚焦科技与996痛点的交集,聊一聊科技是否能成为996的“止痛片”。
产品上线速度与产品质量管理的矛盾
一款软件产品,从概念到上线有很多工作流程。同时,一款产品的研发还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比如软件研发人员与软件测试人员多数是不同的团队,使用的是不同的软硬件环境,这都增加了产品最终交付上线的不确定性,这常常导致研发和测试人员被迫延长工作时间。
从测试人员的角度,当研发人员改变代码后,测试人员需要重新测试新版本,测试包括单元测试、SIT测试、UAT测试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研发人员晚上5点修改了代码,为了第2天一早就有完整的测试结果上报老板,测试人员就得加班完成测试,从这一点来说,测试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测试人员可以几点下班。
那么,科技能为测试人员做什么?我们可以略微梳理一下:
(1)容器技术解决研发环境与测试环境不符的情况,降低因为环境不同而带来的测试问题;
(2)浏览器自动化技术解决UAT测试需要人工的问题;
(3)版本管理和Bug管理软件结合持续集成技术,有效提升沟通效率与SIT自动化测试效率,降低沟通时间成本。
所以,科技的提升,既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于产品上线的速度与质量的双重诉求,亦有利于提升员工研发与测试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时间的诉求。
系统不间断运行与运维人为依赖的矛盾
互联网时代,软件系统的运行是24小时不间断的。然而,负责软件运维的工程师却不能24小时持续工作,这就带来了企业对软件系统的稳定性诉求与运维员工工作时长诉求的客观矛盾。
科技目前已为此痛点提供了2个层面的解决思路:
(1)微服务架构有效解决软件系统架构稳定性问题,即从设计层面提升软件稳定性,避免某一功能故障导致全系统停摆的问题;
(2)链路监控与追踪技术提供系统运行的实时状态自动监控,大幅减少了需要人力监控的频次。
可以预见,新一代的IT技术结合运维数据智能算法分析,可以提供高级智能诊断和修复功能,从而降低对人力运维的依赖,进一步减少需要人工介入与修复的频次。
知识依赖与企业高离职率的矛盾
在国内IT行业,企业科技人员的高离职率是一个行业普遍问题。
对于IT企业,高离职率带来软件代码移交的额外工作开销和重复劳动,致使IT产品上线速度与品控矛盾更加突出。
高离职率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知识随员工离职而去,企业无法获得相关知识沉淀,这在知识密集型岗位体现得尤为突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金融企业的风控部门经常换人,那么除了其风控能力难以掌握,还会引发潜在的金融风险问题。
有效利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AI科技,可以将企业员工个人的专业智慧逐渐沉淀至企业,最终以规则、模型等可交互、可运行的方式承载其集体专业知识与智慧,最大化降低其人员流动对企业核心业务、核心知识产权的影响。
高薪资与高工时的矛盾
在IT行业,应聘者对高薪资的诉求与企业对在此薪资下的高工时诉求,是一个相互博弈的市场机制。
前沿科技岗位,例如机器视觉、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在人力资源市场的薪资普遍高于传统IT软件研发岗位。根据猎聘联合 GMIC 发布的《2018 AI 人才竞争力报告》,在其调查的6个季度中,AI 平均年薪峰值比互联网平均年薪峰值高 4.79 万元,这意味着同样以“26万元年薪、一周6天工作时间”为基准, AI岗员工平均每天比互联网研发岗员工少工作2小时。
可以预见,前沿科技岗位带来的不仅是相同薪水下的工时的减少,同时还将带来IT产业升级的正循环作用,即将IT行业从目前的研发劳动密集型工种居多,逐渐升级为科研创新岗为主流的互联网4.0+产业。
笔者认为,这一技术升级还将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作稳定性,降低离职率。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笔者期待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能促成996与奇点一词的再次相遇,希望彼时能真切感受到其奇点效应带来的社会红利。
那么,回到文章的开头: 凯恩斯的“三小时工作时长”的预言会实现吗?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 作者: 苏宁金融研究院物联网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王元; 来 源:苏宁财富资讯;首图来自壹图网)
– 公众号改版 –
教大家第一时间找到【苏宁财富资讯】
编辑:陈霞、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