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系列(六):说说 Spark 的 failover 容错机制

说说Spark的failover容错机制

SPARK计算框架使用3种方式来实现整体的failover机制:

1.  driver端的checkpoint

在Driver层实现, 用于在Driver崩溃后, 恢复Driver的现场 ;

(注意,这个checkpoint和RDD的checkpoint是两码事)

2. executor端的replication

在Receiver中用于 解决单台executor挂掉后,未保存的数据丢失的问题

3. WAL: 在Driver和Receiver中实现 ,用于解决:

(1) Driver挂掉,所有executor都会挂掉,那么所有未保存的数据都丢掉了,replication就不管用了;( 数据不丢失的问题 )

(2) Driver挂掉后,  哪些block在挂掉前注册到了driver中,以及挂掉前哪些block分配给了当时正在运行的batch job, 这些信息就都丢失了;所以需要WAL对这些信息做持久化。( 任务分配的问题 )

如果你觉得说的还不够过瘾,可以画个图继续说

  1. 蓝色的箭头表示读取数据,存储在executor的内存中,如果开启了WAL,将会把数据写入到存在容错文件系统的日志文件中(executor端的wal)

  2. 青色的箭头 表示提醒driver, 接收到的数据块的 元信息 发送给driver中的SparkContext, 这些元数据包括: executor内存中数据块的引用ID和日志文件中数据块的偏移信息(driver端的wal)

  3. 黄色箭头表示 checkpoint这些计算 ,用于重现driver现场。流式处理会周期的被checkpoint到文件中(driver端的checkpoint)

说到这里,恭喜你,能够把面试官说懵了。

Spark的RDD的五大特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能把很多人问懵逼,其实这个五大特性的说法是在Spark的源码里的一段注释,如下:

我简单解释下:

1. partition

partition是数据集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分片都会被一个计算任务处理,决定并行计算的粒度。分片数默认是core的数量。

每个分片的存储是由BlockManager实现的,每个分区都会被逻辑映射成BlockManager的一个Block,而这个Block会被一个Task负责计算。

2. partitioner

一个partitioner,即RDD的分片函数。当前Spark中实现了两种类型的分片函数,一个是基于哈希的HashPartitioner,另外一个基于范围的RangePartitioner。

只有对于key-value的RDD,才会有Partitioner。Partitioner函数不但决定了RDD本身的分片数量,也决定了parent RDD Shuffle输出时的分片数量。 

3. compute func

Spark中的RDD的计算是以分片为单位的,每个RDD都会实现compute函数以达到这个目的。compute函数会对迭代器进行复合,不需要保存每次计算的结果。

4. dependency

RDD的每次转换都会生成一个新的RDD,所以RDD之间就会形成类似于流水线一样的前后依赖关系。

在部分分区数据丢失时,Spark可以通过这个依赖关系重新计算丢失的分区数据,而不是对RDD的所有分区进行重新计算。

5. preferredLocation

一个列表,存储存取每个Partition的优先位置(preferred location),对于一个HDFS文件来说,这个列表保存的就是每个Partition所在的块的位置。

按照“移动数据不如移动计算”的理念,Spark在进行任务调度的时候,会尽可能地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其所要处理数据块的存储位置。

热门推荐:

你是否也对自己的成长感到焦虑?

HBase 是如何做到毫秒级查询的 | 面试系列.4

HBase是如何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的 | 面试系列.5

觉得有价值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