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200411)

图注:当自精进无令空过,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又到了周末,刚放完了清明假期后,再过2周多一天的时间就又要开始放五一长假,对于深圳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复工复产,但是真正开学估计都的五一后才能够逐渐恢复。

在我博客上我提到过,为何不是特别建议在家办公,在家本身还是会受到更多的影响和干扰,很难真正让你持续专注的做事情,其次虽然可以远程电话视频会议,QQ协同,但是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不要跟我讲你在家办公能够做到完全的严格要求和自律,一百人里面估计都没有一个。

对于精进或者说持续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在我博客文章中多次提起。我也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从量变的堆砌到质变的突破,要跨越这个临界点是相当困难了,而且大部分人都无法跨越。我经常拿考试来举例,考99分可能很多人,但是真正每次都能够考100分的则可能屈指可数,看起来只有1分的差距,但是这个却是质的差距。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要考100分往往付出能够考120分的努力,只是卷面只有100分。

2. 要每次都能够考100分,要克服自我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偏差,即偏差完全受控,运行足够稳定

而要做到又稳定,又准确高效,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精进。今天我再谈精进,主要还是从最近工作协同中的一些小事情说起,以作为总结和日常记录。

前端时间我们支撑一个SOA相关的售前项目,客户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关键需求和问题,我们开始按照这些关键点来准备我们的售前交流材料。当团队成员讲修订后的材料发给我看了之后,当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感觉整体框架没有太大的问题,基本内容点也都覆盖,但是前两天当我重新看这个材料再次复盘的时候,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整体框架上面的,而是在小逻辑结构上面的。举例来说。

问题点1:客户关心的总线性能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材料准备只有一页,是在比较我们产品和主流商用ESB产品的性能对比。这个初次看这页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实际上逻辑应该是总线在面对大并发和大数据量的服务请求调用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基于这个思考展开,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分解应该为:

总线的性能问题应对

-》IT基础设施和中间件本身的集群扩展能力

-》应用场景针对不同集成场景的性能应对

-》针对WS服务调用场景

异步消息技术,缓存技术,服务查询分页技术

-》针对大数据和大文件传输场景

单独的大数据集成工具并和ESB总线集成,多线程传输,数据压缩等

而基于上面这个思考基本才可能把我们产品都性能的支撑讲清楚和明白。而不是简单的给一个产品间的对比告诉客户我们产品性能本身没有问题。即关键内容我们还是需要回答How这个层面的,而不是简单的What。

问题点2:基础设施和部署架构

对于基础设施架构重新Review材料的时候发现只保留了一页,即只强调了我们整个自研ESB总线产品能够做到对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中间件都能够做到完全的平滑和可扩展。

但是整个小逻辑又出现了错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讲解任何一个内容的时候,你首先要去讲解一个基本事实,再来继续讲解基于这个基本事实下的产品特性能力。即逻辑应该为:

基础设施和部署架构

->我们推荐的部署架构是如何的?(数据库Dual Master Mysql,应用JBOSS集群+HaProxy)

->这个部署架构有哪些关键特性

->继续解答架构的可扩展性能力(数据库和中间件都能够水平扩展)

->继续解答可靠性能力,没有任何的单点故障

->成本优势(完全基于X86服务器和虚拟机,同时数据库和中间件全部采用开源产品,去IOE)

通过以上小逻辑展开,我们才可能把基础设施和部署架构这个内容讲明白,整体的逻辑思路也更清楚。

问题点3:异常诊断和服务监控

对于异常诊断和服务监控,实际上可以看到是SOA管控治理平台的一个关键内容。即管控治理分为实施阶段和运维阶段,实施阶段重点是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服务接入,服务订购;而后续阶段重点则是服务运行的监控,性能分析,异常诊断,流量管控,安全管控等内容。

而对于异常诊断和服务监控这个内容的应答,再次看这个PPT材料的时候发现只有一页材料,即只讲了平台提供了服务日志查询和详细报文查看的能力。这个确实是所有监控实现的基础,但是和问题点2比较刚好是反过来的,即对于这个问题只讲了基本事实,但是亮点功能反而不讲了。那么实际展开应该为:

服务运行日志监控(基本事实)

->异常监控

->提供单独的异常日志查询能力和异常类型分析

->性能监控

->提供服务运行性能基准和与基准值的性能对比

->提供实时的服务运行并发,数据量,错误的实时统计曲线

->自动化告警和预警

->提供独立的告警预警功能,可以灵活配置告警策略,基于策略自动化告警

->企业可以定制监控大屏

基于以上逻辑重新梳理,才能够把一个关键点讲清楚。即哪些是基本事实,哪些是围绕基本事实的展开,哪些是基础的结论,哪些是对如何达成How的相信阐述。你给客户一个产品,不仅仅是告诉客户具备什么特性和能力,更加重要的就是告诉客户我是如何达到这个能力的,特别是对于本身就偏技术型的客户,这点就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