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200620)

今天是6月20日周六,原计划是昨天从北京飞回成都,但是由于北京丰台区属于中风险地区,我在周二就提前退了机票准备在北京呆一阵子再返程。今天早上照例是在小区跑完5km后返回,然后基本就是一天都得呆在屋子里面了哪里都不去。

自己新浪博客写了10多年,我自己回顾时都会发现涉及到的内容和主题很多,比如从最早的IT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到现在的产品管理,IT咨询规划,从SOA和私有云PaaS到现在关注的微服务,DevOps和云原生解决方案。从个人知识管理,PPT等软技能回归到现在持续关注的思维框架和模式。

而这些内容刚好也是随着我个人工作和项目,生活和兴趣爱好逐步演进的。我始终认为一个IT管理者发展到后面,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专业化能力,更多的应该是这种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很多内容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宽泛,但是最终仍然是围绕个人核心价值观和成长需求。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个我多年前就强调这个观点,也正是如此,对于团队,对于网上很多的问题咨询,我都很谨慎对待,即使是参考和建议也不简单给出,因为任何好的方法和实践都不能脱离环境和人。对你适用的,对他人并不一定适用。

思维意识转变我始终认为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就个人职场或生活成长来说,最简单的思维意识就你愿意为自己树立的目标,积极主动的付出各种尝试,坚持而不轻易放弃。或者再加一句的话,就是你要勇于打破自我边界,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以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所以,自己首先要愿意寻求改变,其次才是如何改变。

否则,就是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个人学习成长始终都是自主自发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愿意学习和成长,你再去强制要求,那么反而得到更多负面效果。正如我前面谈公司培训组织的时候谈到的,一类人是反馈公司培训组织太少了,另外一类人是即使公司有培训也不听。

你如果要学佛,或者说修行佛法,可以看到两个重点,其一是发心,其二是修行,最后才可能证悟。

而里面最终重要的就是发心+修行,两者缺一不可,只发心不修行就是走火入魔和做白日梦,而只修行不发行,就容易时刻转换自己领域,急功近利最终也很难成功。

你如何做我无法给建议,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如何做的

对于我博客上有些文章,有些人可能感觉写的比较技术化和抽象化,不太容易看懂。在这里我们就刚好要说明下当前写作的两个方式。

其一:类似我这种,重点是自我思考,实践总结和回顾,先给自己看,再给他人参考

其二:类似自媒体,重点是写出来给他人看,所以会更加分析读者最喜欢看哪些内容

比如我现在这些博客文章内容,如果要转为自媒体运营类文章,实际上要做大量的修改和修订,或者说有些文章本身就不太适合给他人看。因此绝对不是文章在几个地方同时发这么简单。

但是我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我写的内容,仍然来源于我的思考和实践,大部分内容是根据实践后总结出来的,而非简单的理论拼凑。因此你如果没有类似的实践,你可能读完并不会感同身受或者有所收获,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正因为如此,可以看到当有人咨询我问题的时候,我更多原则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如何做的,但是我无法给你准确的建议,毕竟你的个人情况和环境我也不清楚。

不要要求每个人成为你期望的样子

最近我们在思考学前教育,里面有一个重点的关键词就是要尊重小孩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承认个体差异,而不是去要求他们都成为你期望的样子。当然大的行为规则和纪律必须遵守,但是其他地方一定要做到能够放飞自我和天马行空。

当我们把这个拿回到小学教育的时候,我们就容易看到,对于小学的学校教育则更多是画模子教育,希望大家都一个样子,一个规则,为什么如此?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老师要管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如果都个性独立如何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看到,好的小学教育可能是 学校标准化教育 + 家庭和校外的个体化教育。

回顾到工作和职场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可能苦口婆心的告诉你团队的人员要学哪样有用,虽然要加班也要参加大项目实践锻炼机会,但是成员可能并不这样想。简单来说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本来就喜欢舒适性的工作,要求是工作和家庭平衡,对于这类人我们同样要足够的尊重。

你有时候看不惯的地方可能很多,你可以按照严格的公司制度和章程来管理,但是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管理。就如我们经常说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一样,因为你可能真正想法是我想你成为我心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