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摘要

HOW WE LEARN. 如何学习。 主要讲的学习科学,其实并没有讲如何学习。

  1. 赋予一定的意义更能记住。
  2. 通过考试的方式回想,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3. 换学习场景,换学习时间段,可以加强记忆效果
  4. 不要一口吃成胖子,分散式学习。 精读一本书,不如先略读一遍,过一个星期再精度一遍,过一个月再略读一遍
  5. 努力到无能为力,然后休息会再尝试。
  6. 如果有一个大的项目,尽早开始,遇到思路不畅的时候不妨停一停,告诉自己这样的停顿不是逃避困难。而是主动进入渗滤过程。
  7. 交替学习,更换学习背景,中断等等,都是给大脑制造意外,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8. 晚上的充足睡眠和午睡 都有助于学习。

理想的学习

把学习时间掰碎,跟朋友比拼学过的法语单词等,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妙招”,而且是以多年的严谨研究为依据的科学,是能助你最大限度提高外语备考能力的工具。

 

该分心时分心,这是好事而非坏事。

 

拖延也同样可能对你有好处。方法是立即着手这项任务,哪怕只做15分钟,然后再放到一边去。

 

睡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巩固你正在练习的动作,能把麦子和谷壳分开来,能从噪音中提取出信号。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编故事的能手:大脑学习的机制

学习的核心部位:

  1. 内嗅皮层: 类似于某种过滤器,专门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
  2. 海马: 构筑新记忆的地方。
  3. 新皮层:某种信息一旦被打上“存储”的标记,就会被存放到这里,这是储存我们显意识记忆的地方。

 

构建新记忆的过程:

首先,当我们体验到一些事物的时候,脑细胞们就“唰”地亮了起来;

然后,它们通过海马将亮起来的神经元连接成网络;

再之后,还要沿着大脑新皮层中不同功能的不同据点,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把这一记忆网络固定下来。

 

裂脑术证明:

左脑是智者,是语言专家,与右脑割裂开来后,人的智商完全不受影响;右脑是艺术大师,是处理空间与视觉的行家。左右脑必须密切合作。

 

解释器:

左脑中有一个模块会根据它所看到的东西编造出一套有条理的说法来。这套模块,恰是构筑一段记忆的关键所在。它每时每刻都忙于解答“发生了什么”,而它做出的解答,则通过海马汇编成码。

而解答的过程需要它收集现有一切可收集的素材。只不过,它需要向内搜寻感官上以及数据资料上的提示,而不是向外搜寻。这个解答的过程就是“思考”。

大脑并不像电脑那样,把数据、想法、体验等先存储起来,等我们点击文件名时,每次都显示出完全一样的画面来。大脑的做法固然是把它的感知、想法、得到的咨询等都放进记忆网中,可是,每当这些记忆往外冒时,“泡泡”的组合总会略有不同。

 

没有任何细节会彻底丢失,只不过,记忆提取的’踪迹’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远如此。用科学家的话说,这是用我们的记忆来改变我们的记忆。

 

启示:赋予一定的意义更能记住。

遗忘的威力: 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藏

有些人的确生下来就有某种天赋,其记忆能力和思索速度都非同一般。不过,他们这种能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1. “垃圾信息过滤”。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遗忘在大脑运作中的作用就是屏蔽掉大脑中的背景噪音,或者说静电干扰,让大脑把该输出的信号输送出来。
  2. 记忆衰退,其实也有助于继续的学习。

我们提取任意一条记忆时,总会同时修改其“可提取系数”,乃至常常修改其内容本身。

遗忘式学习

才刚学过就忘掉了很多,刚接触某个新课题时尤其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专注,也不是一个人本身的缺点:相反,这证明大脑正以其恰当的方式工作者。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只适合于无意义的内容。因为大脑“留不住”这种实在没有意义的东西。

巴拉德的记忆回想实验,取决于测试材料,需要是有意义的事务。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同时朝着增加以及衰减的不同方向发展。

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一条法则便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存储能力与提取能力。

记忆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直至踪迹全无。准确地说,”丢失“了的其实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的记忆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

与存储能力相比,能够提取出来的记忆容量很小。在任意时间,我们只能提取与大脑发出的提示与给定的线索相关的记忆,而且仅仅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

相比于存储能力,提取能力往往很靠不住,既能瞬间形成,也能瞬间消减。

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的越扎实。

 

用记忆来改变记忆,而且是越改越好。遗忘,不但能过滤掉干扰你的信息,还会激活并加深你已经学得的部分。根据先损耗后增长的法则,在你提取记忆内容时再次激发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存储能力。这便是大脑生物学以及认知科学所得出的最基本原理。

启示:通过考试的方式回想,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第二部分 增强记忆/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打破学习的好习惯: 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 。如果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中,记忆效果的确会更好。

实验结果说明了:

  1. 学习时周围若有点什么,比如响着音乐,要比什么都没有更好,因而,对安静学习场所的推崇便到此为止了。
  2. 学习时,我们吸纳到脑海里的东西与我们能意识到的那部分相比,要多很多,其中一部分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记忆力。

内在提示和外在提示的确可以是相当有用的记忆提示,但在真正强有力的提醒面前,就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启示:换学习场景,换学习时间段,可以加强记忆效果。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

要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其他信息资料,他发现的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的更长。

 

最佳复习间隔

待考时间 两次学习间隔时间
1星期 1~2天
1个月 1星期
3个月 2星期
6个月 3星期
1年 1一个月

启示:1. 不要一口吃成胖子,分散式学习。 2. 精读一本书,不如先略读一遍,过一个星期再精度一遍,过一个月再略读一遍

先考试后学习: 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必要难度“原则:你的大脑越是费劲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却恰好是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习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我们的记忆有个奇怪的特点,即主动的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更好。

要获得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搭配效果,最恰当的比例是阅读和学习只占30%。

自测对正式考试时的良好发挥有着非凡的意义。

考试其实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不同常规却很有功效的学习方式。

预考中展现的”无知“最具价值,它让学生们注意到了哪些是需要加以注意的重要概念。

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使你的大脑能以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了脑中。更直白地说,跟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里去。

教授他人 是一种更高的学习方式,比直接对着重点学习,效果至少好20%~30%。

启示:1. 看书前,对着大纲回想知识,猜测作者会怎么写。2.看书后,教授他人。

第三部分 解答难题 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孵化: 沉淀思维离不开分心与分享

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他放手之后、在他并非专心思考的时候,突然意外地出现。

沃拉斯总结的“抓取步骤”

  1. 准备期。努力琢磨某个逻辑难题或者创新课题。努力到没有头绪。
  2. 孵化器。把问题放到一边,休息下。 大脑在“离线状态”下还在围绕着那个课题继续工作,不时加上一两个老早就装在大脑里但一时没能想到可调用出来的想法。
  3. 顿悟期
  4. 验证器: 复核并确认得到的结果是否真的行得通。

 

有助于孵化的大脑活动:

  1. 从周围环境中找出提示。
  2. 打破限制思路的预设。

 

遗忘有助于”学习”:

  1. 过滤器
  2. 被动地强化再次学习时的记忆
  3. 促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

 

启示: 努力到无能为力,然后休息会再尝试。

渗滤: 适度中断, 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渗滤:

相对于短期孵化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累积的过程。

蔡加尼克效应揭示了一个现象: 当我们有了某个目标,大脑里会自动生成两种本能的预设,也叫做内在偏差。

第一种预设是,一旦着手某项工作之后,你就在心理上给那项工作添加了一个“要完成它”的砝码。

第二种预设是,在你全神贯注于工作时,他人对你的打扰不但会延长这项工作在你记忆中驻留的时间,而且还会让你在心理上把这项工作提高到“需要先去完成”的首要位置上。

 

一旦脑海中有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该目标就会调动起我们的感知,以求能实现它。

渗滤的三要素:

  1. 打断
  2. 激活目标, 一旦激活,它便能盖过其他一切,调动起我们的感知、思维甚至是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
  3. 有意识地反思

所谓渗滤,其关键在于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启示:  如果有一个大的项目,尽早开始,遇到思路不畅的时候不妨停一停,告诉自己这样的停顿不是逃避困难。而是主动进入渗滤过程。

交替: 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交替学习”,这成了一个认知科学中的术语,意思是把既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来学习。

交替学习不仅能用来复习各种题型、动作、概念,更能帮助你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交替学习的功效就是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大脑对发现不协调的地方天生敏感,一旦看到什么东西超出了正常秩序或范畴,大脑便会当即警醒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地处理刚接收到的这一信息:“这东西怎么可能在这里呢?”

 交替学习,更换学习背景,中断等等,都是给大脑制造意外,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部分 潜入意识的深海 学霸的终极武器

不加思考的习得:把握感知的力量

大脑不仅能学会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它接收到的信息有哪些细微差别,更能通过感知那些细微差别来学会分辨其不同。

知觉学习是主动式学习

知觉学习模块: 好眼力的速成法

知觉学习模块的目的在于提高判断的准确度和速度,也就是提高感知能力,让你只须扫上一眼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连解释都不需要,至少不是当前需要。

ps: 高中时有段时期看到数学题就能知道答案,就是知觉学习的作用。所以自己也解释不了为什么知道答案。

实际上,知觉学习模块的作用就是在需要知觉判断能力发挥作用的地方培养人的知觉判断能力。

不用动脑就能学会的技巧

运用知觉学习模块式节奏必须要快,要让视觉等知觉系统快速运行,让认知系统、思考系统同样都快速运作起来。交替学习和知觉学习两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知觉学习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但能自动运行,而且能自助修正:你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学会啦!

打个盹儿就能赢: 让睡眠能巩固你的学习成果

从研究数据中获得的大量证据说明,睡眠能增强你对前一天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它可以辅助你的词汇学习、单词配对、逻辑推理,甚至有助于你工作中的陈述报告、学校里即将到来的考试,等等。当然,你首先需要记住所有这些课题中关键支柱的细节,才能借助睡眠把这些要点拼凑起来,形成一幅更为完整的大脑认知图。这么做对你成绩的提升效果相当显著,大约能提升10%~30%。

无论是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是我们醒着的时候,大脑都会对信息做很多类似的整合工作。、

 

睡眠5阶段:

  1. 第1阶段,起头阶段
  2.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模式识别,帮助感知关系,解决创造性难题,最有助于渗滤效应。诠释带有感情色彩的记忆内容。
  3. 第2阶段:运动记忆的专场。
  4. 第3和第4阶段:延长记忆的关键阶段。对巩固陈述性记忆非常重要。

 

白天睡上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所得到的的学习辅助效果,跟一整晚8小时的通宵睡眠几乎不相上下

晚上的充足睡眠和午睡 都有助于学习。